近年来,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,产品生命周期愈来愈短、客制化产品日趋多样、制造成本难以控制……“如何打破这一系列瓶颈,让中国制造业走得更远”成为众人关注的议题。
日前,浙江大学管理学院EMBA携手矽亚投资举办了《展望2020——制造业的前世今生》经济分析与预测财经年会,国内外政商学界精英聚首杭城,从全球与中国、资本市场与制造企业、对冲基金与资产管理及家族传承等多种视角进行专业的分析、预测,为制造业的发展问诊把脉,寻找制造业发展的未来之路。会上,浙大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教授对“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及瓶颈”这一议题做了深入剖析。
国内制造业现状:研发投入、海外并购加速增长
众所周知,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脊梁。然而,最近几年,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升级困难。这种困难是多重的:一方面,制造业因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而面临一些困难;另一方面,全球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困难。如果中国制造业延续过去的发展模式,恐怕难以为继。现在,制造业的基本模式、创造价值的方式,都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。
跟大家分享一个典型的案例:在南非世界杯上,球迷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由中国义乌制造——呜呜祖拉。在义乌,它的单价仅售0.3美元,可在南非,它的价格竟然是8美元。不难想象,制造业在国内走得多么艰难,然而,换一个角度可以看到,中国制造业是何等坚强。在此种情形下,我国制造业仍然可以盈利、发展,这值得钦佩。实际上,这种低利润的状况是制造业前一个阶段的发展模式、要素结构带来的结果。
世界是变化的,制造业亦如此。从生产可能性边界图来看,在同样的产能、生产水平下,制造业的资本和劳动力结构是怎样的?中国显然偏向于以劳动力获取生产优势,而欧美国家则倚重于技术资本。那么,我国制造业该如何随时代变化而变呢?
目前,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。30多年前,中国制造业仅占全球制造业出口比重的0.8%,而如今却已占13.5%以上,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什么力量推动了这种进步?传统的力量包括大量廉价劳动力,但随着新劳动法的颁布和实施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,劳动人口红利迅速下降。如今,国内制造业出现了新变化。比如研发投资,在前30年里,它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低,但在最近5年有了飞速增长,尤其是2008年以后。这里面有政府的鼓励,但也是竞争挤压的效果,这些外力都促使了企业必须重视和推进研发工作。目前,研发投入的比重占我国GDP不到2%,到2020年,其目标值有望达到2.5%。在下一个阶段,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会发生很大的转变。再比如海外并购,最近5年,中国企业在海外不断投资、收购企业(大部分是资源型企业),但制造业的并购增长也非常迅速。这表明,中国制造业企业追求竞争力的来源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,过去是内源性的,现在是全球开放的,向海外获取战略性资源,这是非常重要的趋势。虽然海外市场不景气对出口有很大影响,但对海外并购则是个机遇期,我们可以用相对较低的成本收购更好的战略性资源,从结构上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机会。
从“二次创新”走向“原始创新” 转型升级依靠创新驱动
10多年前,浙江就开始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,当时,我们已经开始转型升级。关键是如何转型升级?驱动力的变化是关键,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要从劳动力驱动、投资驱动等传统驱动力过渡到以创新为驱动。中国企业有大量创新,但这些创新没有被外部世界承认。因为这些创新的原始创意并不来自于中国企业,而是“二次创新”。中国企业的创新大多是二次创新,在别人已有的基础上做改进和创新,但现在,企业要进入一个新阶段——怎么通过“二次创新”走向“原始创新”。
产品有生命周期,决定产品生命周期的核心是主导设计,主导设计决定产品以怎样的技术原理进行生产制造,来获得绩效。然而,这个原理会变化、改进、发展,甚至会衍生出新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。而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一个重大难题就是,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只能黏在上一条技术生命周期轨迹上。这是最大的威胁,也是最大的机遇所在:如果能够跳进下一条生命周期轨迹,企业就能超越以前的领先者。
此外,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涉及到“集群”,“集群”与互联网的连接优势已经凸显,例如珠三角和长三角等。我们从“二次创新”往上追赶,在学习领先者的技术时,企业拥有后发优势,这种优势来自于相对较低的不确定性。而且,人口红利一直是转型升级中需要强调的要素,每年毕业700万大学生,源源不断的技术性人才的支撑,亦是制造业得以发展的动力,他们将在研发与创新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。
因此,企业的成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,它们是通过动态的技术演变从而实现追赶和跨越的。
制造业未来趋势:
在品牌经营过程中,成功品牌之所以区别于普通品牌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——成功品牌拥有家喻户晓的知名度,消费者能在第一时间回忆起品牌名称。更重要的是,能够突出品牌个性与价值,与消费者身份、品味相符。
(2022-04-15)包装设计、饮料包装
(2022-02-15)产品手册在开始设计之前,明确手册的受众人群,并收集有关产品的所有必要信息,包括图片、技术规格、使用说明,封面是手册的第一印象,务必使其吸引人且与产品和品牌形象相符。目录应反映内容结构,使读者能够快速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。内容应按照逻辑顺序排列,每个部分都紧扣功能。
(2024-06-22)